记者 王硕
2022年5月10日,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着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随后,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实现快速交会对接。这意味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大幕开启。
“天舟四号”为空间站送去支持3名航天员6个月的在轨驻留物资、空间站备份设备、空间科学载荷、推进剂等货物。之后将变身天宫“加油站”,不仅为其在轨运行提供燃料补充,还将在停靠期间,按计划开展多项在轨试验。
据了解,2022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今年将完成“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6次重大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实现首次6个航天器组合体飞行,首次航天员驻留达到6个月,首次2个乘组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等目标。
技术优化垒实基础
每次任务的完成对于中国航天技术来说都是一次发展和考验。
以交会对接技术为例。我国空间站的建造犹如“搭积木”,而连接起各个舱段的“关节”正是对接机构。苍茫太空、万里穿针,对接机构精准、安全、可靠才能再现“太空之吻”。
“从直播视频里看,大家会感觉对接过程是瞬间完成的,就像两块乐高积木‘咔嗒’组合到一起,但实际过程包含了接触、捕获、锁紧、密封等一系列动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载人航天型号技术负责人王有波解释说。
比如,未来空间站建造需要适应8-180吨各种吨位、各种方式的对接,为了让重量级的航天器在对接时可以“轻盈优雅”,设计师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系统性提出了可控阻尼的控制思路,既不影响原捕获性能,又可以消耗巨大的撞击能量,突破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
再比如,实验舱发射成功后,将长期“停泊”于空间站,此时的对接机构就是航天员往返于工作生活区的重要通道。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设计,防止外力作用下非正常解锁以及完成密封等,为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环境。
首次开启高清时代
如今,我们对于与太空的唯美、天宫课堂的直播、航天员出舱等已不陌生。但它们的实现其实都离不开舱内外高清摄像机的实时监控。而货运飞船是真正意义上首次舱内使用商用高清网络摄像机和舱外高清摄像机的航天飞行器。
太空中的产品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力学振动和冲击导致结构散架、镜头离焦以及空间辐射导致电子固件失效等问题都困扰着商用摄像机上天。
而天舟四号首次使用了两台舱外高清摄像机:太阳翼摄像机和交会对接摄像机。太阳翼摄像机主要用于观察太阳翼帆板的展开和在轨运行情况,新闻直播中太阳翼帆板在美丽的蓝色星球背景下,大鹏展翅的壮丽景观,就是这个小小的高清摄像机呈现的绝美大片。交会对接摄像机安装在货运飞船交会对接面,可实时监测飞船和空间站交会对接过程。
2022年全面建成空间站
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包括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根据任务安排,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后,6月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
“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说。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其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都可以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可以搭载7名航天员。另外,还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等一大批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这些技术会更多地进行转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
链接:
2017年,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
随后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开展。再通过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等任务的不断推进,我国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和空间货物运输与补给等关键技术。
2022年4月16日,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收官。本次天舟四号的成功发射与交会对接成功跑出了我国空间站建造接力赛的“第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