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城市新闻  今天是 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

公务员查摆再升级!这6类行为,已纳入纪检跟踪名单,包括上下班

我们都知道,整治“四风”问题一直是体制内作风建设的重点。

近些年,作风建设不仅常抓不懈,而且力度越来越严,查的也越来越细,现在更进一步,有的单位已经开始查上下班状态了。

有些公职人员,上班晚来,下班早走,上班时间工作不积极,浑水摸鱼。现在工作时间状态不对、“8小时”之外行为出格,都纳入监管范围。

因为很多问题,往往就是从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开始萌芽的。还有些以前可能觉得“下班了就是私人时间”,或者“这点小事儿不算啥”,但现在观念变了:只要你穿着公务员这身“制服”,无论上班下班,代表的都是公家的形象,用的都是公家的信任。

根据纪检部门查处的案件特点,梳理出来,公职人员有6类特别容易被盯上、也特别容易出问题的日常行为。

1.偷偷摸摸“违规吃喝”: 现在明目张胆在大酒店公款吃喝少了,但有些人改玩“地道战”了。跑到私人会所、熟人家里,或者找个特别偏僻的小馆子,接受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或者有求于你的人的宴请。礼物红包也不敢直接收现金了,改成电子红包、购物卡、代金券啥的,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这种“隐身”的饭局和“变种”的礼金,现在被列为头号重点盯防对象。 吃了不该吃的,拿了不该拿的,哪怕再隐蔽,风险也极大。

2.“顺路搭车”夹私货: 以前觉得上下班路上是私人时间?现在可不一定了。比如,有人利用上下班通勤的时间,在车里、在地铁口,就把不该办的事儿办了:递个条子、打个招呼、收点“意思”。特别是跟人事安排、审批许可沾点边的事儿,觉得路上说句话没人听见?这种利用“上下班路上”这个看似私人空间进行的“微操作”、“人情交换”,现在被看得死死的。

3.“生活做派”太离谱: 公务员也是人,也要生活。但你的生活水平、消费习惯,得跟你挣的那份工资大致匹配吧?纪检部门现在很关注公务员的“生活作风”。比如,是不是天天穿名牌、开豪车,明显超出收入水平?是不是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账单却让别人(尤其是管理服务对象)偷偷买了?或者生活上追求享乐,甚至搞些不光彩的关系?这些个人生活上的“离谱”行为,会被认为是思想滑坡、可能走向腐败的信号灯。

4.“窗口态度”冷冰冰: 直接面对老百姓的窗口单位、基层岗位,是政府形象的门面。有些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对群众爱答不理,办事拖拖拉拉,或者话里话外暗示“得表示表示”才能快办、好办。这种“冷暴力”、“软刁难”,让老百姓办事堵心,本质上也是一种“微腐败”,是利用手里那点小小的办事权在卡人、谋私。现在纪检对这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查得特别严。

5.“公家便宜”蹭不停: 公家的东西,一分一毫都不能占。但现在有些小动作还挺常见:比如,长期用单位的公车接送自己孩子上下学;把办公室当成自家仓库,堆满私人物品甚至收来的礼品;用单位的打印机打孩子作业,用单位的电话煲私人电话粥… 这些行为,看起来是“小便宜”,实际上模糊了公私界限,是占公家便宜,现在也被明确列入监督清单。



6.“基层伸手”雁过拔毛: 别以为只有大官才会贪。在最基层的村居干部、办事员手里,管着各种补贴款、救助金、集体资金。有些人就利用这点“微权力”,在给老百姓发钱、办事的时候,克扣一点,或者虚报冒领,像“雁过拔毛”一样。这种直接损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蝇贪蚁腐”,是当前基层监督的重中之重。

那纪检部门怎么盯这些“日常琐事”呢?手段也在升级。除了传统的举报、检查,现在更依赖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比如,建立预警系统,分析异常消费记录(钱花得远超过工资)、频繁出入某些场所的记录、账户的异常变动等等。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就会重点“关照”,查个水落石出。

说到底,把监督的“探头”装到公务员的“上下班状态”上,意义重大,可以堵住“小洞”防“大漏”,盯紧日常行为,能够把腐败的苗头掐死在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窟窿。让想伸手的人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行。

当上公务员,就意味着你的一言一行,不仅上班八小时代表政府,下班后的行为也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不存在“下班了就与公职无关”的真空地带。

监督全覆盖,就是要求公务员时刻牢记身份,保持清正廉洁。

作为新时代的公职人员,要规范言行,从准时上下班、规范使用公物,到谨慎交友、注意生活作风,方方面面都得谨慎,做出表率。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重庆城市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